1、商鞅立木取信
商鞅任秦孝公之相,欲为新法。为了取信于民,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,给予十金。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异,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。
然后,商鞅又布告国人,能搬者给予五十金。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,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,以表明诚信不欺。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,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,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施行。
2、黄金百斤,不如季布一诺
季布,汉朝人,他以真诚守信着称于世。时人谚云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意思是说,季布的一句话,比金子还要贵重。后来,季布跟随项羽战败,为刘邦通缉,不少人都出来保护他,使他安全地渡过了难关。最后,季布凭着诚信,还受到汉王朝的重用。
3、李苦禅烧画
李苦禅是我国当代着名画家,他为人爽直,凡答应给人作画,从不食言。有一次,有位老朋友请他作一幅画,李苦禅因有事在身,未能及时完成。
不久,当他接到老友病故的讣告后,面有愧色,即趋作画,画了幅“百莲图”,并郑重其事习题上老友的名字,盖上印章,随即携至后院,将画烧毁。事后,对儿子说:“今后再有老友要画,及时催我,不可失信啊!”
1、立木为信:
春秋战国时,秦国的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。当时处于战争频繁、人心惶惶之际,为了树立威信,推进改革,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,并当众许下诺言:谁能把这根木
头搬到北门,赏金十两。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,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。于是,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,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。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。商鞅这一举动,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,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。新法使秦国渐渐强盛,最终统一了中国。
2、烽火戏诸候:
周幽王有个宠妃叫褒姒,为博取她的一笑,周幽王下令在都城附近20多座烽火台上点起烽火——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,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。结果诸侯们见到烽火,率领兵将们匆匆赶到,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妻一笑的花招后又愤然离去。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,终于开心一笑。五年后,酉夷太戎大举攻周,幽王烽火再燃而诸侯未到——谁也不愿再上第二次当了。结果幽王被逼自刎而褒姒也被俘虏。
3、一诺千金:
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,一向说话算数,信誉非常高,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。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:“得黄金百斤,不如得季布一诺。”(这就是成语“一诺千斤”的由来)后来,他得罪了汉高祖刘邦,被悬赏捉拿。结果他的旧日的朋友不仅不被重金所惑,而且冒着灭九族的危险来保护他,缍使他免遭祸殃。一个人诚实有信,自然得道多助,能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。反过来,如果贪图一时的安逸或小便宜,而失信于朋友,表面上是得到了“实惠”。但为了这点实惠他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是重要得多的。所以,失信于朋友,无异于失去了西瓜捡芝麻,得不偿失的。
4、宋濂的故事
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,但是家里很穷。也没钱买书,只好向人家借,每次借书,他都讲好期限,按时还书,从不违约,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。
一次,他借到一本书,越读越爱不释手,便决定把它抄下来。可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。他只好连夜抄书。时值隆冬腊月,滴水成冰。他母亲说:“孩子,都半夜了,这么寒冷,天亮再朝抄吧。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。”宋濂说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,到期限就要还,这是个信用问题,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。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,失信于人,怎么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。”
又一次,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学者请教,并约好见面日期,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。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,母亲惊讶地说:“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?再说,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。你这一件旧棉袄,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!”宋濂说:“娘,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,这就失约了;失约,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。风雪再大,我都得上路。”
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,老师感动地称赞说道:“年轻人,守信好学,将来必有出息!”(注:宋濂,明初文学家)
6、晏殊诚实守信
古往今来,凡是品德高尚的人,都是诚实守信的。
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晏殊,14岁被地方官作为“神童”推荐给朝廷。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,但他没有这样做,而是毅然参加了考试。事情十分凑巧,那次的考试题目是他曾经做过的,得到过好几位名师的指点。这样,他不费力气就从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,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。但晏殊并没有因此而洋洋自得,相反
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,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,并要求另出题目,当堂考他。皇帝与大臣们商议后出了一道难度更大的题目,让晏殊当堂作文。结果,他的文章又得到了皇帝的夸奖。
晏殊当官后,每日办完公事,总是回到家里闭门读书。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,十分高兴,就点名让他做了太子手下的官员。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,皇帝又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。晏殊却说:“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,只是因为家贫无钱,才不去参加。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。”皇帝又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,又质朴诚实,是个难得的人才,过了几年便把他提拔上来,让他当了宰相。
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用的故事说明,
一个人为人的诚实,表里如一,不弄虚作假,
对于取得别人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!
7、狼来了:这个大家都知道
1、魏文侯
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,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,不论当官的,还是普通百姓,都敬重他,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。
有一次,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必须去山林打猎练兵。
到了次日,下朝后举行了宴会,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,可谁知宴会结束后,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。
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,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:“对不起,我要告辞了,赶快准备车马,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,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!”
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,都有上前去劝阻。
这个说:“天下这么大的雨,怎能出门呢?”那个说:“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。”
魏文侯看看天色说:“打猎练兵是不成了,但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。
”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:“那好,我立刻去。”
魏文侯把手一摆,说:“慢,要告诉也得我自我去。
”那个人眨着眼睛仿佛没听懂似的,魏文侯说:“昨日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,如今失约,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。”
说完大步跨出门外,顶着大雨到管林人的住处去了。
众大臣在背后都说魏文侯太傻,随便叫一个随从去就能够了,何必自我亲自去呢?
我觉得魏文侯一点也不傻,正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,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赖,国家才得以强盛,一个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诚实守信,而在我们当今社会却有一些人做事不负职责,违背职业道德。
2、郭汲不失信于孩子
郭汲,东 *** ,官至大司空、太中大夫,为官清廉信义为先,一心为百姓谋福祉。
他做并州太守时,勤政爱民,常常微服私访,解决民生疾苦,整顿吏治, *** 许多冤假错案。
有功于民,因此百姓一直感念他的恩义,敬仰他的为人。
郭汲每经过一县一乡,老老少少都夹道欢迎。
一次,郭汲至各地州县巡查吏治情况,带着几名随从骑马赶往西河郡美稷县。
还没有进城,就看到有几百儿童,各自骑着竹马,在道旁拜迎。
郭汲闻言赶忙下马,辞让致谢,在众小孩的簇拥之下进了县城。
郭汲在美稷县衙,详细阅读了近年所积案卷,有错判疑案的就马上调出重新审理。
又查 *** 情,慰问贫苦,所致之处,百姓欢欣,多有馈赠礼物者,然则一律不取。
事办完了,又要到下一个县考察。
刚到城门口,没想到众孩童骑着竹马又来相送,一直送到了城郊外,问他:“使君哪一天返回再经过,到时还要来迎送。
”郭汲叫别驾从事计算日程,告诉了他们。
郭汲巡视在下一个县非常顺利,比原定日期早一天回来。
他为了不失信于孩子们,于是在野外亭中露宿了一夜,等到第二天才入城……郭汲以太守之尊,与骑竹马的小孩子在道边野外说的话。
都不肯失信,更何况于重大的事情呢!回来早了一天,宁可夜宿山野小亭也要信守自己说出的归期,因此而能够成就伟大的功业。
光武帝称赞他的德行说“信之至矣”。
3、李勉诚实无欺
李勉,唐代中期名臣。
他幼通经史,生性耿直,一生崇尚道学,为官做人更是正直无私,为民所信服。
李勉年少时很贫困,一次客游外地时,曾与一书生同借宿在河南商丘的一家旅店中。
不到十天,这个书生忽然得了重病,一病不起,李勉对他竭力照顾,他在临死前从布袋中拿出一百两银子交给李勉说:“我家住在江西南昌,想不到在这里得病将死。
请您拿着它为我料理后事,剩余下来的都送给您。
”李勉答应为他料理后事,后事办好后却把剩余的银子放在其墓穴中一起埋下。
隔了几年,李勉担任开封县尉。
那死去的书生的兄弟来寻找这个书生,一路寻找他的行迹。
到了商丘,打听出李勉曾经为书生主持过丧事,就特地来拜访他。
李勉陪同那个书生的兄弟前往商丘墓地祭奠,并挖出了剩余的银子全部交给了他。
唐德宗时,李勉任吏部尚书,他不畏权贵,遇事敢言,特别注意维护朝廷礼仪。
唐德宗非常宠幸奸臣卢杞。
卢杞时任澧州刺史,遭到给事中袁高的弹劾,认为卢杞奸邪败政,贬官尚不足以抵塞罪责,然而唐德宗却不予罢免。
4、宋濂谨守诚信
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,但是家里非常穷。
也没钱买书,只好向人家借,每次借书,他都讲好期限,按时还书,从不违约,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。
一次,他借到一本书,越读越爱不释手,便决定把它抄下来。
但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。
他只好连夜抄书。
时值隆冬腊月,滴水成冰。
他母亲说:“孩子,都半夜了,这么寒冷,天亮再朝抄吧。
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。
”宋濂说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,到期限就要还,这是个信用问题,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。
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,失信于人,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。
”又一次,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,并约好见面日期,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。
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,母亲惊讶地说:“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?再说,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。
你这一件旧棉袄,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!”
宋濂说:“娘,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,这就失约了;失约,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。
风雪再大,我都得上路。
”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,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:“年轻人,守信好学,将来必有出息!”
5、商鞅立木建信
商鞅立木建信是战国时期发生在秦国国都的一个事件。
当时商鞅变法推出新法令,生怕民众不信任,放了一根木头在城墙南门,贴出告示说:如有人将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就赏十金。
所有民众都不信。
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,才有一壮士将木头搬到了北门,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。
此举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心,终于商鞅公布了变法的法令。
这个故事也称商鞅立信。
【1】樊迟学信礼
公元前496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,这一天是孔子五十六岁生日。由于孔子当时游历在卫国,住在卫国大夫蘧伯玉家里。孔子怕蘧伯玉为其庆寿,惊扰了他,便大清早带领着弟子们到帝丘(当时卫国的国都)郊外一片树林去漫游。
在一棵老柏树下,孔子最欣赏的弟子颜回来到师傅面前,恭恭敬敬地施了一个大礼,说:“请夫子上坐,受弟子们一拜!”接着搀扶孔子来到老柏树下早已摆好的小桌子旁。
孔子不解地问:“颜回啊,你要干什么?”
颜回说:“今天是夫子的生日,弟子怎敢忘记!”
说话间,弟子们已七手八脚地在孔子的面前摆出了酒肉和新鲜的寿桃,然后颜回和子路率领大家一起跪倒在地,向夫子磕头拜寿。
孔子忙说:“都快快请起,师生之间不必这样!”
弟子们磕完了头,拜完了寿,众星捧月似地把孔子围了起来,或说,或笑,或敬酒,但草地上却还跪着两个人不肯起来,其中一个是子贡,另一个大家全都不认识。
原来子贡当时在卫国做官,卫灵公看中了他的辩才,便常派他出使各国,办理外交大事。子贡前不久出使鲁国,今天是为了给孔子庆寿而星夜赶回来的。跪着的另一个青年叫樊迟,他一身农民打扮,憨厚朴实,少言寡语,见人还羞得满脸通红。这次子贡去鲁国,碰上樊迟在到处拜师求学。子贡见他虽然十分腼腆,但却是聪明,便自作主张地领回来拜师,二是为了请冒昧之罪。
孔子知道这些以后,忙将樊迟扶起,问道:“樊迟啊,你想学习什么本领?”
樊迟低声说:“我想学习种植五谷杂粮。”
孔子说:“种植五谷杂粮,我还不如一个普通的老农。”
樊迟又说:“那就向夫子学习种植蔬菜。”
孔子说:“种植蔬菜,我还不如专门种菜的农民。”
“那……”樊迟茫然地盯着孔子,“那夫子能教授我什么样的学问呢?”
孔子耐心地说:“樊迟啊,君子要有雄心壮志。身居高位的人如果礼贤下士,老百姓没有不佩服他的;如果诚实守信,老百姓没有不诚恳地对待他的。身居高位的如果能做到知书达礼,诚实守信,那么四面八方的老百姓都会领着妻子儿女来投靠他的。”
樊迟连连点头说:“那弟子就学习礼,学习信。”
【2】诚信君子与失信小人
将军项羽和汉高祖刘邦是两个完全相反的人物。项羽是诚信君子,刘邦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小人。项羽是刘邦的部下,是历史是有名的军事将领,他用兵如神,为刘邦统一中原夺取王位立下了汗马功劳。很多人都劝项羽趁早杀了刘邦,因为项羽的功劳太大,刘邦会怕他造反,迟早是要杀害他的。项羽也知道刘邦是个不讲信义的小人,可是项羽自己却不肯不讲信义先杀掉刘邦。后来,刘邦用计杀害了项羽。虽然刘邦得到了王位,可是他的历常被人们称做小人,项羽却被人们称做英雄。
【3】诚实为官的李固言
唐朝中期,科举考试中盛行推荐的风气,没有门路很难被录用。当时有个书生叫李固言,他出身低微,为人又忠厚老实,虽然自幼勤奋好学,很有才华,但是没有人举荐。经人介绍,李固言拜访了一个地位比较低的官员,想请这位官员推举自己参加科举考试。后来这位官员升了官,当了科举考试的主考官,他见李固言的文章不但文笔流畅,而且见解独到,就把李固言选为科举考试的状元。
李固言在朝廷做官后,仍然保持自己诚实耿直的本性,不像其他官员处事那么圆滑。他心里怎么想的就怎么说,从不做不诚实的事情。
一次,皇帝唐文宗让李固言颁布发诏书,内容是让降职的官员王堪去做太子的宾客,辅佐太子。可是李固言手捧诏书,站立不动。皇帝觉得很奇怪,就问他:“爱卿,你还有什么事吗?”
李固言思虑着说:“臣,臣以为此事有些不妥当。”
皇帝很不高兴地说:“有何不妥!事情已经决定了,你宣读诏书就是了。”
李固言仍然没有宣读诏书,想如实地对皇帝说出自己的想法。他本来就有些口吃,一着急,不知怎样表达自己的意见才好。皇帝看李固言仍不肯宣读诏书,就自己生气地离开了朝堂。
李固言回去以后,写了一份奏折给皇上:太子未来的接班人,应该由有贤德的大臣陪伴,被降职的大臣不适合做太子宾客。
皇上看了,觉得很有道理,就把王堪改任了。
还有一次,群臣议事,唐文宗皇帝突然问文武百官:“朕听说有些州县官员不称职,这事是真的吗?”
众大臣不知皇上心里想的是什么,又怕得罪人。虽然知道确实有些州县员不称职,但是没人敢说。有的说没有,有的说这是谣传,有的则低头不说话。
这时,李固言站出来说:“启禀圣上,臣得知确有此事,而且邓州刺史李堪,隋州刺史郑襄尤其不称职。”
李堪是朝中大臣郑覃举荐的,他怕李堪的失职对自己不利,就马上站出来辩解:“微臣了解李堪的为人。再说管理那么多事情,有些疏忽是难免的。”
李固言还想说些什么,但是唐文宗把话题引开了,谈起别的事来。其实,皇上知道李固言是个诚实人,不会胡说,是郑覃怕受责备才巧言狡辩。可是他怕朝臣之间闹矛盾,不利于国家,就没再追问下去。
但李固言的诚实却记在了皇帝的脑子里,不久就提拔了李固言。诚实的李固言靠自己的功绩连连高升,死后被追赠为太尉。
【4】重财失信终丧命
济阴有一个商人,既吝啬又不讲信用。有一天,他去经商,过河时不小心翻了船,水流湍急,幸好他抓住了水中漂浮着的一堆枯枝乱草。商人拼命挣扎,大声呼救。这时,一个渔夫听到了喊声,便立即把船划过去救他。
商人看到驶来的小船,顿时产生了获救的希望。然而河水越来越汹涌,商人随时都有被冲走的危险。为了抓紧时间逃命,商人情急之下对着渔夫许诺道:“我是济阴的名门富豪,只要你赶紧救我,我就送给你一百两银子!”
渔夫听罢,使出浑身的力气,终于抢在商人被冲走之前把他救到了船上。上岸后,商人只给了渔夫十两银子,渔夫问道:“你不是答应过给我一百两的吗?怎么现在才给十两?”商人一听,立刻变了脸色,他恶狠狠地说道:“像你这样的一个渔夫,一天能挣几个钱?现在一眨眼的工夫你就得到了十两银子,还不知足吗?”渔夫十分气愤,但是又不好跟他争辩,只好低着头,闷闷不乐地走了。
无巧不成书,过了些日子,那个商人的船在半路上又触礁翻掉了。上回那个渔夫又碰巧正在附近,但他这次却对商人的呼救充耳不闻,只是站在岸边袖手旁观。不一会儿,商人就被急流吞没了。事后有人问渔夫:“你为什么不去救人呢?”渔夫答道:“他就是上次那个答应给我酬金,过后却翻脸不认人的吝啬鬼!”
在这个故事中,渔夫见死不救的行为固然是不对的,但商人爱财如命,言行不一,最后失去了诚信,所以得到这样的结果恐怕也是咎由自取。
1、商鞅立木取信
商鞅任秦孝公之相,欲为新法。为了取信于民,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,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,给予十金。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,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。然后,商鞅又布告国人,能搬者给予五十金。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,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,以表明诚信不欺。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,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,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。
2、曾子杀猪
曾子,又叫曾参,春秋时期鲁国人,是孔子的弟子。曾子深受孔子的教导,不但学问高,而且为人非常诚实,从不欺骗别人,甚至是对于自己的孩子也是说到做到。
有一次,曾子的妻子要上街,儿子哭闹着要跟去,妻子就哄他说:“你在家等我,回来给你杀猪炖肉吃”。孩子信以为真。
妻子回来,见曾子正磨刀霍霍准备杀猪,赶忙阻拦说;“你怎么,你真的要杀猪给他吃?我原是哄他的”。曾子认真地说:“对小孩子怎么能欺骗呢?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都有影响,我们说了不算数,孩子以后就不会听我们的话了”。他果真把猪杀了。曾子言传身以身作则教,为后世传颂。
1.偷挪棋子。
据《玉泉子》一书记载,吕元膺任东都留守时,有位处士常陪他下棋。有一次,两人正对局,突然来了公文,吕元膺只好离开棋盘到公案前去批阅公文,那位棋友趁机偷偷挪动了一个棋子,最后胜了吕元膺。其实吕元膺已经看出他挪动棋子了,只是没有说破。
第二天,吕元膺就请那位棋友到别处去谋生。别人都不知道辞退他的原因,他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被辞退。临走时,吕元膺还赠送了钱物。 吕元膺之所以要辞掉这位棋友,是由于他从这位棋友挪动一个棋子、搞了一个奸诈的小动作中发现了他的不诚信。
2.烽火戏诸侯。
西周时,烽火是边关报警的信号,只有在外敌入侵需召诸侯来救援的时候才能点燃。可是,周幽王为了博取宠妃褒姒一笑,下令点燃了都城附近的20多座烽火台。
诸侯们见到烽火,率领兵将们匆匆赶来救援,弄明白这是君王为博美人一笑的花招后,愤然离去。褒姒看到平日威仪赫赫的诸侯们手足无措的样子,终于开心一笑。
五年后,酉夷太戎大举攻周,幽王燃起烽火报警。可诸侯们都不愿再次上当,没有人再赶来施救,结果幽王被逼自刎,褒姒也成了俘虏。
3.狼来了。
《伊索寓言》中有这样一则故事,有个放羊的小孩每天都赶着他的羊群到村外去放牧,但是他有一个坏毛病,就是爱撒谎。
有一天,他觉得很无聊,他就向着山下种田的人们大声喊:“狼来了!狼来了!”人们听到喊声急忙往山上跑,可农夫们气喘吁吁地赶到山上一看,连狼的影子也没有!放羊的小孩哈哈大笑:“真有意思,我是逗你们玩的!”农夫们生气地走了。
第二天,放羊小孩故伎重演,农夫们又冲上来帮他打狼,可还是没有见到狼的影子。放羊小孩笑得直不起腰:“哈哈!你们又上当了!”第三天,放羊小孩又欺骗了人们。人们对放羊小孩一而再再而三地说谎十分生气,从此再也不相信他的话了。
后来,有一天,狼真的来了,放羊小孩对着山下拼命呼喊:“狼来了,狼真的来了!”但是,人们认为他又在说谎,都没有理睬他。结果,他的羊全被狼吃掉了。
4.许金不酬。
济水南边有一个商人,渡河时船翻了,他大喊救命。有一个渔人驾船去救他,船还没有开到,商人大声叫道:“我是大富翁,你救我,我给你一百两银子!”渔人把他救上岸,他却只给了渔人十两银子。
渔人说:“你刚才说的是一百两,现在怎么只给十两?”商人大怒:“你一个打鱼的一天能挣多少钱呢?一下子得了十两银子,还不知足吗?”渔人沮丧地走了。
5.刷盘子。
在日本东京的餐馆里,有许多留学生以刷盘子来补充学费和生活费。老板要求把盘子刷三遍,一位留学生却只刷两遍,因为速度比别人快。老板还夸他卖力气给了他不少小费。
1、曾子杀猪
曾子是孔子的学生。有一次,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,由于孩子哭闹不已,曾子妻许诺回来后杀猪给他吃。曾子妻从集市上回来后,曾子便捉猪来杀,妻子阻止说:“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。”曾子说:“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。
小孩子不懂事,凡事跟着父母学,听父母的教导。现在你哄骗他,就是教孩子骗人啊”。于是曾子把猪杀了。曾子妻深深懂得,诚实守信,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,若失言不杀猪,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,但却在一个纯洁的孩子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。
2、崔枢还珠
有个叫崔枢的人去汴梁考进士,同南方一商人住在一起达半年之久,两人成了好朋友。后来,这位商人得了重病,他对崔枢说:“承蒙你照顾,没有把我当外人看待。我的病看来是治不好了,我们家重土葬,如果我死了,你能始终如一照顾我吗?”崔枢答应了他的请求。
商人又说:“我有一颗宝珠,价值万贯,得到它能蹈火赴水,确实是极珍贵的宝珠,愿奉送给你。”崔枢接受了。他说:“我一旦考上进士,所需自有官府供给,怎么能够私藏异宝呢?”商人死后,崔枢在土葬他时就把宝珠也一同放入棺材,葬进坟墓中去了。
一年后,崔枢到亳州四处谋生,听说南方商人的妻子从南方千里迢迢来寻找亡夫,并追查宝珠下落。商人的妻子将崔枢告到官府,说宝珠一定是崔秀才得到了。官府派人逮捕了崔枢。崔枢说:“如果墓没有被盗的话,宝珠一定还在棺材里。”
于是,官府派人挖墓开棺,果然宝珠还在棺材里。沛帅王颜认为崔枢的可贵品质确实不凡,想留他做幕僚,他不肯。第二年,崔枢考中进士,后来一直做到主考官,享有清廉的名声。
3、韩信报恩
汉朝的开国功臣韩信,处幼时家里很贫穷,常常衣食无着,他跟着哥哥嫂嫂住在一起,靠吃剩饭剩菜过日子。小韩信白天帮哥哥干活,晚上刻苦读书,刻薄的嫂嫂还是非常讨厌他读书,认为读书耗费了灯油,又没有用处。
于是韩信只好流落街头,过着衣不蔽体,食不果腹的生活。有一位为别人当用人的老婆婆很同情他,支持他读书,还每天给他饭吃。面对老婆婆的一片诚心,韩信很感激,他对老人说:“我长大了一定要报答你。”老婆婆笑着说:“等你长大后我就入土了。”
后来韩信成为著名的将领,被刘邦封为楚王,他仍然惦记着这位曾经给他帮助的老人。他于是找到这位老人,将老人接到自己的宫殿里,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对待她。
4、魏文侯的诚信故事
战国时候魏国第一个国君叫魏文侯,由于他处处诚信待人,不论当官的,还是普通百姓,都敬重他,所以魏国迅速强大起来。有一次,他和管理山林的人约好第二天下午一定去山林打猎练兵。
到了次日,下朝后举行了宴会,魏文侯准备宴会一结束就去打猎练兵,可谁知宴会结束后,天忽然下起了瓢泼大雨,雨不见停反而越下越大了,魏文侯起身对众大臣说:“对不起,我要告辞了,赶快准备车马,我要到效外去打猎练兵,那里已经有人在等到我了!”
众臣一见国君要冒雨出门,都有上前去劝阻。这个说:“天下这么大的雨,怎能出门呢?”那个说:“去了也无法打猎练兵。”魏文侯看看天色说:“打猎练兵是不成了,可是也得告诉那位管理山林的人哪。”众臣中有一个自告奋勇的人说:“那好,我马上去。”
魏文侯把手一摆,说:“慢,要告诉也得我自己去。”那个人眨着眼睛仿佛没有听懂似的,魏文侯说:“昨天是我亲自跟人家约定的,如今失约,我要亲自向人家道歉才行。”说完大步跨出门外,顶着大雨到管林人的住处去了。
众大臣在背后都说魏文侯太傻,随便叫一个随从去就可以了,何必自己亲自去呢?我觉得魏文侯一点也不傻,正因为他处处诚信待人,他才博得了臣民的信赖,国家才得以强盛,一个古代君王做事都如此诚实守信,而在我们当今社会却有一些人做事不负责任,违背职业道德。
5、宋濂的故事
宋濂小时侯喜欢读书,但是家里很穷。也没钱买书,只好向人家借,每次借书,他都讲好期限,按时还书,从不违约,人们都乐意把书借给他。
一次,他借到一本书,越读越爱不释手,便决定把它抄下来。但是还书的期限快到了。他只好连夜抄书。时值隆冬腊月,滴水成冰。
他母亲说:“孩子,都半夜了,这么寒冷,天亮再朝抄吧。人家又不是等这书看。”宋濂说:“不管人家等不等这本看,到期限就要还,这是个信用问题,也是尊重别人的表现。
如果说话做事不讲信用,失信于人,怎样可能得到别人的尊重。”又一次,宋濂要去远方向一位著名者请教,并约好见面日期,谁知出发那天下起鹅毛雪。
当宋濂挑起行李准备上路时,母亲惊讶地说:“这样的天气怎能出远门呀?再说,老师那里早已大雪封山了。你这一件旧棉袄,也抵御不住深山的严寒啊!”
宋濂说:“娘,今不出发就会误会了拜师的日子,这就失约了;失约,就是对老师不尊重啊。风雪再大,我都得上路。”当宋濂到达老师家里时,老师感到地称赞说道:“年轻人,守信好学,将来必有出息!”